京剧《沙家浜》缺乏人道主义精神?由此凸显当(2)

来源:外国文学评论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11-0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比如陈思和的当代文学教材,把莫言的文学特征归结为“民间话语”,其实什么是民间话语?写农村的生活就是民间话语?其实这典型的属于一种最浮浅的

比如陈思和的当代文学教材,把莫言的文学特征归结为“民间话语”,其实什么是民间话语?写农村的生活就是民间话语?其实这典型的属于一种最浮浅的“抓住皮毛、不及腠理”的治学方式,没有对文学内在本身的洞察目光。

比如,莫言本人对把他的小说本身归之于“民间话语”也从没有予以首肯,他智慧地是不置一词。可以说陈思和的“民间话语”理论,错漏百出,根本不能自圆其说,更不能反映文学的本质。

相比之下,笔者从阅读本身出发,认为莫言的文学直接效仿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《静静的顿河》,而不是通常所说的《百年孤独》,并详细地对莫言作品与《静静的顿河》之间的构思、立意、人物、语词方面的雷同进行了逐一比较对照,至少可以解开莫言的创作之谜,而这种观点也日益被学院派学者所接受。
由山东作协主办的《作家报》,曾经刊登过本人的一篇万字长文“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《蛙》揭密莫言的抄袭内幕”,后来这篇文章被各种论文、评论袭仿。

忍无可忍之下,笔者抓住了其中一篇《跨越时空的对话——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》,其核心观点与重点语词,与笔者的原文如出一辙,查首席作者李建刚乃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,俄语系副教授,博士。


笔者为此专门发文“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,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”,以揭露这种不劳而获之举。
笔者完全是一个三脚猫,从没有对当代文学史进行过系统训练,完全是从阅读的感受,来把握文学的流脉,但却影响到了学院派学者的研究思路,并且被他们大言不惭地抄用结论,这变相地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史完全是一派空白,根本没有与文学本质扣紧咬合力。
如果说,

中国文学已经占山为王,各种流派都有山头的话,那么,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说是大片大片的空白,如果想在治学上有所建树的话,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说是最好的进入与介入区域。
中国当代文学史看起来洋洋洒洒,罗列文学现象,现在新出的文学史,主要做的事情,就是把文学篇目拼过来、扯过去,进行重新组合,很多文学史将不同文风、个性的作者拉扯到一起,放入一个专题,给人的感觉如同关公战秦琼一样荒诞不经。

因此,笔者感到,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还完全是一片“新垦地”,给予感兴趣的后来者以无限建树自己认知与发现的可能。
这就是笔者从京剧《沙家浜》被胡乱地定义所感到的中国文学史基本对当代文学本质的失语尴尬。
这种失语,也意味着一种机会。

更完备的经受得住考验的当代中国文学史,正有待更有识见的学者来筚路蓝缕地开创之。
本文由“文学私秘”原创,揭密文化隐衷,袒现创作要津,把握人性意旨,透视灵魂真相,敬请指正。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,并请注明出处。

文章来源: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网址: http://www.wgwxplzzs.cn/zonghexinwen/2020/1104/393.html



上一篇: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|安德烈·马尔罗——三分之
下一篇:著名外国语大学培养出15万涉外人才,目标瞄准新

外国文学评论投稿 |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| 外国文学评论版面费 | 外国文学评论论文发表 | 外国文学评论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