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 | 看,这就是托马斯·哈代!

来源:外国文学评论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10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1840年6月2日,文学巨匠哈代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。 和许多有钱有闲的大作家不同,哈代是一个乡村手艺人的孩子,一个以建筑行学徒为谋生起点的少年。他少年时代就立志要投身于文学

  1840年6月2日,文学巨匠哈代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。

  和许多有钱有闲的大作家不同,哈代是一个乡村手艺人的孩子,一个以建筑行学徒为谋生起点的少年。他少年时代就立志要投身于文学创作,创作了许多诗歌,却因时之不利,才改择小说之路起步文坛。因此我们能从他每一部作品,不论是写实的、浪漫的,还是情节的,体味到他那诗一般的激情与意境。哈代总是这样诗中有文,文中有诗,诗与文浑然天成。

  哈代终其一生都在苦苦寻求、探索,始终按捺不住心头怦然躁动的创作之火,奋笔急进,经历近三十度寒暑,创作了十四部长篇小说、近五十帧中短篇小说、近千首短诗、一部巨制史诗剧和一部幕面诗剧,因创作体裁之众多、题材之广泛、思想之深远、艺术之高妙而在文学史上拥有不没的历史地位。

  哈代的创作充满诗意,深刻地剖析社会问题,笔耕不缀、奋进不停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。他辛劳而充满创作激情的一生,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,照亮了整个时代的文学,也为一百多年后的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样本。

  《哈代文集》总序(节选)

  张玲/作

  【注:本篇序言从小说、诗歌、史诗剧三个角度对哈代作品进行了分析,篇幅所限,此次仅登出小说部分。】

  常言:人生能有几回搏?

  一个人,在生命的途程做了几次精彩的拼搏,那必定是伟人。

  距今一百六十三至七十五年间,在大西洋北部那座地理位置偏远的小岛英格兰的西南海疆,就有过这样一个人。一个乡村手艺人的儿子和孙子,一个以建筑行学徒为谋生起点的少年,一辈子在生命之途寻求、探索,始终按捺不住心头怦然躁动的创作欲火,先以诗歌敲击文学之门而不得入,继以小说一一再试,终于打开通途;于是他奋笔急进,经历近三十度寒暑,建造出一座座赏心景点,曲径深处,他却又戛然转向,重振夙志,迈向坦荡荡诗歌之路,奋进不停,直至最后一息。在他生命的尽头,他曾欣然直面公众,仿佛在说:“看,这就是托马斯·哈代!”

  在作为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领域之内,哈代属于大家之列,他以自己创作体裁之众多、题材之广泛、思想之深远、艺术之高妙而拥有不没的历史地位。由于他本身是以小说家出道,也由于他主要是以《德伯家的苔丝》《还乡》《三怪客》等长、短篇小说而引荐给中国读者,长期以来,在中国,哈代就是小说家哈代;而小说家哈代,就是写《德伯家的苔丝》《还乡》《三怪客》等几部小说的哈代。近二十余年,研究哈代、翻译哈代、出版哈代的同好同行大有增长,哈代,作为十四部长篇小说、近五十帧中短篇小说、近千首短诗、一部巨制史诗剧和一部幕面诗剧作家的全貌,才在我们面前逐步展现。

  小说——晶体的众多棱面

  正如中国读者最熟悉哈代的《德伯家的苔丝》《三怪客》等三五种小说一样,即使在哈代本国或与其同种、同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,从哈代生前,直至身后四五十年间,阅读、研究哈代小说的重点,主要也只在《德伯家的苔丝》(1891)、《无名的裘德》(1896)、《还乡》(1878)、《卡斯特桥市长》(1886)、《远离尘嚣》(1874)、《林居人》(1887)、《绿林荫下》(1872)等七部长篇,也就是哈代为自己的小说分类时所说的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”;其余七部,即哈代所称“罗曼斯与幻想作品”的《一双湛蓝的秋波》(又译《一双蓝眼睛》,1873)、《司号长》(1880)、《塔中恋人》(1882)、《意中人》(1898)和“精于结构的小说”《枉费心机》(又译《非常手段》,1871)、《贝妲的婚事》(1876)、《冷淡女子》(1881)以及他的中短篇,多被视为哈代的“次要作品”,其中有些甚至被列为“游戏之作”或谓“怪异之作”。

  二十世纪后半期,特别是在哈代逝世五十年前后,随着时日前进,接受与研究方法和视野大为拓展,对哈代生平的相关资料又已得出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,哈代身后的形象也日趋多样。在欧美普通读者印象中,哈代首先是写地方色彩的小说家,欧美和我国三十年代的批评家称他为自然派;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将他归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列;女权主义批评家特别关注哈代身为男性作家对女性人物性格、心理、行为和命运深切的兴趣和同情;精神分析派从哈代的小说中发掘出大量心理构成和潜意识因子;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哈代完全属于维多利亚时代,或从哲学、社会学角度探讨哈代的不可知论、唯意志论、悲观主义以及环境—动物保护主义……种种方面做研究,这不仅说明早期人们焦注的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”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,而且他那些久被视为另类的作品,也被换了时代眼光的人们所理解、领悟和发现,小说家哈代也愈益崭露他那晶体般多层面、多棱角的全貌。

文章来源: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网址: http://www.wgwxplzzs.cn/zonghexinwen/2020/1009/350.html



上一篇:我国又一重量级名单公布!河南大学4位教授赫然
下一篇: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|埃莱娜·波尼亚托夫斯卡

外国文学评论投稿 |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| 外国文学评论版面费 | 外国文学评论论文发表 | 外国文学评论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